黄玉红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易发生消化道损伤的人群主要有长期服药者、高龄患者、有消化道疾病史者、联合使用抗凝药物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但可能对胃肠黏膜造成损伤。
持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超过三个月的人群消化道损伤风险显著增加。药物对胃肠黏膜的长期抑制作用会削弱黏膜修复能力,导致糜烂或溃疡形成。这类患者需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必要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肠黏膜。
65岁以上老年患者胃肠黏膜屏障功能自然退化,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得抗血小板药物更易引发消化道出血。老年患者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黑便、呕血等出血征兆,建议采用最低有效剂量维持治疗。
既往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其胃肠黏膜已存在结构性缺陷。抗血小板药物会进一步破坏黏膜防御机制,这类人群用药前应评估消化道状态,必要时预先进行抑酸治疗。
同时服用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会协同增加出血风险。两种药物共同干扰凝血机制,可能引发严重的消化道大出血。临床需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持续刺激胃黏膜产生炎症反应,与抗血小板药物共同作用可加速溃疡形成。所有需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建议先行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者应彻底根除治疗后再启动用药。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出现上腹隐痛、黑便等症状时立即就医,不可自行停药。高风险人群可考虑选用对胃肠黏膜损伤较小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但需在心血管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定期复查血常规和便潜血有助于早期发现消化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