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洁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内科
气短胸闷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贫血、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方式缓解。
剧烈运动、高原环境或情绪紧张可能导致短暂性气短胸闷。这类情况无须特殊治疗,建议保持环境通风,调整呼吸节奏,避免过度劳累。日常可练习腹式呼吸改善症状,若持续不缓解需排除病理性因素。
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可能引发气短胸闷,通常伴随咳嗽、喘息等症状。可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控制气道炎症,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促进排痰。急性发作时需及时就医,避免接触冷空气等诱发因素。
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表现为活动后胸闷气促。可遵医嘱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改善心肌缺血,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调节心率。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心率,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
血红蛋白降低会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引发代偿性呼吸加快。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补充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同时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需排查消化道出血等潜在病因,避免浓茶影响铁吸收。
焦虑症、惊恐发作等可能引起过度换气综合征,表现为胸闷窒息感。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情绪,必要时短期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调节神经递质。建议保持规律作息,练习正念呼吸放松身心。
长期气短胸闷者应记录症状发作时间与诱因,避免吸烟及二手烟环境。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若症状伴随胸痛、意识模糊等表现需立即急诊处理。建议每半年进行肺功能与心电图检查,合并慢性病患者需定期专科随访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