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产后抑郁症可能由激素水平波动、心理适应障碍、睡眠剥夺、社会支持不足、既往精神病史等因素引起。产后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持续低落、兴趣减退为特征的心理障碍,通常在分娩后4周内出现,严重时可能影响母婴健康。
分娩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这种生理变化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平衡。部分产妇对激素变化较为敏感,可能出现情绪调节功能障碍。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内分泌系统,必要时可进行激素水平检测。
新生儿照护压力与母亲角色转换可能引发适应困难。完美主义倾向或对育儿过度焦虑的产妇更易出现自我否定情绪。产前参加育儿技能培训、设定合理期望值能降低心理落差,家人应给予充分理解和情感支持。
新生儿频繁夜醒导致母亲睡眠碎片化,长期睡眠不足会加重情绪调节负担。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影响血清素分泌,与抑郁症状发生相关。家人可轮流值守夜班护理,利用婴儿白天小睡时段同步补眠。
缺乏伴侣或家庭成员的实际帮助会加剧产妇孤立感。经济压力、婚姻矛盾等社会心理因素可能成为诱因。建立母婴支持小组、主动寻求社区资源能改善这种情况,专业心理咨询可处理复杂家庭关系问题。
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病史的产妇复发风险较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产后发作概率明显上升。这类情况需在孕早期就启动精神科随访,分娩后考虑预防性使用抗抑郁药,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严格评估用药风险。
预防产后抑郁症需从孕期开始综合干预。保持均衡饮食确保营养摄入,特别是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海鱼和富含色氨酸的香蕉等食物。适度进行产后康复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但避免过度疲劳。建立母婴同室睡眠习惯时注意保留母亲个人休息时间,定期与朋友交流缓解压力。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对婴儿失去兴趣等症状时,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