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脉搏次数一般为每分钟60到100次。脉搏次数受到年龄、运动状态、情绪变化、体温变化、药物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新生儿脉搏较快,每分钟可达120到140次。随着年龄增长,脉搏逐渐减慢,儿童时期约为每分钟80到100次。老年人由于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脉搏可能略低于成年人标准范围。
运动时脉搏会明显加快,剧烈运动后可达每分钟160次以上。运动员由于心脏功能较强,安静时脉搏可能低于60次,这是心脏代偿性增强的表现。长期锻炼者静息脉搏较慢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紧张、焦虑、兴奋等情绪波动会导致脉搏暂时性加快。这种生理性反应通常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平复后脉搏会恢复正常。持续性的心动过速可能与病理性因素有关。
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脉搏约增加10次。发热性疾病患者常伴有脉搏增快,这是机体代谢加快的表现。体温恢复正常后,脉搏次数也会相应下降。
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类药物会加快心率,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则会减慢心率。服用这些药物期间出现脉搏异常属于药物正常反应,但需要遵医嘱监测心率变化。
日常监测脉搏时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测量时间不少于30秒。发现脉搏持续低于50次或超过100次,或伴有心悸、胸闷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控制情绪波动有助于维持正常脉搏。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更需定期监测脉搏变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