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界峰副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临床心理科
老年人睡眠不好可通过调整作息习惯、改善睡眠环境、适度运动、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睡眠障碍可能与生理机能退化、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情绪焦虑、环境干扰等因素有关。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生物钟,建议固定每日起床与入睡时间,午休控制在30分钟以内。避免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减少强光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晚餐不宜过饱,睡前2小时避免摄入咖啡因或大量饮水。
卧室温度维持在20-24摄氏度,使用遮光窗帘减少光线干扰。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和高度适宜的枕头,必要时可佩戴防噪音耳塞。保持卧室空气流通,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
白天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运动时间建议安排在午后或傍晚,避免睡前3小时内剧烈活动。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呼吸加快但不急促为度。
通过正念冥想、呼吸训练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家属应多陪伴交流。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纠正对失眠的过度担忧,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支持。避免睡前思考复杂问题或观看刺激性内容。
长期睡眠障碍可能影响血压、血糖等指标,建议记录睡眠日记帮助医生判断。日常可适量食用小米、香蕉、温牛奶等助眠食物,避免依赖安眠药物。若调整生活方式后仍持续失眠,需排查帕金森病、睡眠呼吸暂停等潜在疾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等处方药。睡前用40摄氏度温水泡脚15分钟,配合足底按摩也有助于放松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