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子宫收缩乏力需通过超声检查、胎心监护、内诊检查、血液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
超声检查可评估子宫形态、胎儿位置及胎盘情况,通过测量子宫下段厚度判断收缩力。经腹或经阴道超声能直观显示子宫肌层是否存在局部薄弱区,同时排除胎盘早剥等并发症。动态观察宫缩频率与强度时,需配合宫缩压力导管使用。
电子胎心监护能持续记录宫缩曲线与胎儿心率变化,通过宫缩压力探头量化收缩强度。典型表现包括宫缩间隔超过5分钟、持续时间不足30秒或峰值压力低于25mmHg。该检查对判断产程进展及胎儿窘迫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阴道指诊可直接评估宫颈扩张程度、胎先露位置及骨盆条件,同时感受宫缩时子宫下段的张力变化。检查需在宫缩间歇期与高峰期重复进行,对比宫颈退缩与扩张速度。内诊结果需结合 Bishop评分系统量化评估产程进展。
血常规可发现贫血或感染等导致继发性宫缩乏力的因素,电解质检测能排除低钙血症或低镁血症。凝血功能异常者需完善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检测,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应加测促甲状腺激素。
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筛查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可能引发子宫收缩不良。对于产前出血或胎膜早破超过12小时者,需动态监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确诊子宫收缩乏力后,建议孕妇保持左侧卧位改善胎盘灌注,适当进食易消化食物补充体力。医护人员会通过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必要时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产程中需持续监测母婴生命体征,出现胎心异常或产程停滞时需评估剖宫产指征。产后应密切观察出血量及子宫复旧情况,预防晚期产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