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心理素质差容易紧张可通过认知行为调整、放松训练、社交技能锻炼、规律运动、心理咨询等方式改善。紧张情绪通常由遗传因素、压力积累、负面思维模式、社交恐惧、焦虑障碍等原因引起。
识别并修正自动化负面思维是核心干预手段。当出现紧张情绪时,记录触发事件和对应想法,用客观证据检验这些想法的合理性。例如将我必须完美表现调整为尽力即可。逐步建立更灵活的认知模式,减少对自我表现的过度苛求。日常可配合写情绪日记帮助追踪思维变化。
渐进式肌肉放松和呼吸控制能快速缓解生理性紧张。系统性地收缩再放松全身肌群,配合腹式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受上。每天练习可降低基础交感神经兴奋度,形成身体记忆后能在紧张场合快速调用。音频引导训练更适合初学者建立条件反射。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压力场景能提升适应能力。从低压力社交开始,如与熟人进行眼神交流训练,逐步过渡到公开场合简短发言。每次实践后复盘具体进步点而非失误,积累成功经验可增强自我效能感。团体辅导能提供安全的暴露练习环境。
有氧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改善情绪稳定性。每周保持几次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次持续较长时间。运动时心率维持在适宜区间,既能消耗应激激素又避免过度疲劳。团体运动项目还能同步锻炼社交互动能力。
持续严重的紧张需专业心理评估干预。认知行为疗法能针对性修正灾难化思维,接纳承诺疗法帮助与不适感共存。必要时心理医生可能建议短期使用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抗焦虑药物,或进行生物反馈治疗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建立稳定的生活节律对缓解紧张有基础性作用。保证充足睡眠时间,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坚果深绿叶菜,限制咖啡因摄入。培养绘画、乐器等需要专注力的兴趣爱好,通过正念冥想提升当下觉察力。亲友的情感支持能有效缓冲压力,可主动沟通自身状态寻求理解。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心悸手抖等躯体症状时,建议到精神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