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预防中风患者关节挛缩可通过体位摆放、被动活动、主动训练、物理治疗、矫形器使用等方式实现。关节挛缩多与肌肉痉挛、长期制动等因素相关,需结合康复计划综合干预。
保持抗痉挛体位是基础预防措施。仰卧位时患侧肩关节前伸垫枕,膝关节下方放置软垫避免过度伸展;侧卧位时患肢在上,髋膝关节屈曲支撑。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夜间使用楔形枕维持下肢中立位。特别注意避免腕关节屈曲和足下垂姿势。
每日进行全关节范围被动活动3-5次,从近端到远端依次活动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动作需缓慢平稳,在无痛范围内达到最大关节活动度。重点处理易挛缩关节如手指屈肌群、踝跖屈肌群,每次保持拉伸状态15-30秒。
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利用健侧带动患侧完成关节活动。采用滚筒、滑板等辅助工具进行上肢负重训练,下肢可进行桥式运动、坐站转移训练。随着功能恢复逐步增加抗阻练习,但需避免诱发痉挛的快速动作。
热敷可缓解肌肉紧张,水温控制在40-45℃;冷疗适用于痉挛明显时,每次10-15分钟。低频电刺激作用于拮抗肌群,帮助维持肌力平衡。超声波治疗能软化纤维化组织,配合关节松动术改善软组织延展性。
根据挛缩风险定制静态或动态矫形器。腕手矫形器维持腕背伸20-30度、掌指关节微屈;踝足矫形器保持踝关节中立位。每日佩戴时间逐渐延长,需定期调整角度以适应功能进展,同时观察皮肤受压情况。
预防关节挛缩需贯穿中风康复全程。早期以被动活动和体位管理为主,恢复期加强主动训练。家属应学习基本康复手法,协助患者完成每日锻炼计划。注意观察关节活动度变化,每周测量记录,发现活动受限及时调整方案。配合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摄入,维持肌肉质量。定期复查肌张力情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巴氯芬、替扎尼定等缓解痉挛药物。康复过程中需保持耐心,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