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霞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控制胃息肉生长需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定期复查、药物治疗等方式综合干预。胃息肉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胃酸反流、遗传因素、胆汁反流、胃黏膜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
减少高盐、腌制、烟熏食品摄入,避免刺激胃黏膜。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补充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或空腹时间过长。限制酒精和咖啡因摄入,减轻对胃黏膜的化学刺激。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减少油炸烧烤等高油脂加工。
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碳13呼气试验或胃镜活检。标准四联疗法包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生素。完成疗程后需复查确认根除效果。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发生密切相关。根除治疗可降低息肉复发概率。
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改善反流症状。胃食管反流患者夜间睡眠时可抬高床头。避免紧身衣物压迫腹部,餐后两小时内不宜平卧。超重者需减轻体重,吸烟者应戒烟。长期反流可能导致胃底腺息肉形成。
小息肉建议每1-2年复查胃镜,较大息肉需6-12个月随访。内镜下切除后首次复查间隔不超过3个月。监测息肉大小、形态及病理类型变化。家族性息肉病患者需更密切随访。及时处理新发息肉可预防癌变。
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对部分息肉有抑制作用,但需警惕胃黏膜损伤。COX-2抑制剂可用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辅助治疗。胃黏膜保护剂可改善慢性炎症状态。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用药。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胃肠功能稳定。胃息肉患者应建立饮食日记记录症状变化,避免过度焦虑但需重视定期复查。合并贫血、消瘦等报警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内镜技术发展使绝大多数胃息肉可获得良好预后,关键在早期发现和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