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抽动症通常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异常、心理因素、环境刺激及脑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感觉性先兆、复杂抽动及共患病等特征。抽动症可通过行为干预、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建议及时就医评估。
抽动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部分患者存在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研究发现,一级亲属患病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可能与多巴胺受体基因、组胺代谢基因等相关。此类患者需结合家族史评估,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治疗上,以行为疗法为主,如习惯逆转训练,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阿立哌唑片、硫必利片等药物。
脑内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可能导致基底节功能紊乱,引发不自主抽动。患者常伴有注意力不自主转移或强迫行为。可通过脑电图或功能性核磁共振辅助诊断。治疗上需遵医嘱使用盐酸可乐定缓释片、氟哌啶醇片等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并配合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
焦虑、压力或创伤性事件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尤其多见于学龄期儿童。患者抽动频率常随情绪波动变化,可能伴随咬指甲、抠皮肤等行为。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治疗是关键,家长需减少责备并建立宽松环境,必要时联合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等抗焦虑药物。
长期接触电子屏幕、睡眠不足或摄入含咖啡因食物可能加重抽动。部分患者对特定声光刺激敏感,表现为眨眼、清嗓等反应性抽动。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限制高糖饮食。可尝试生物反馈治疗,若症状持续需就医评估是否调整用药方案。
部分患者存在基底节或前额叶皮质体积改变,导致运动抑制功能缺陷。此类情况多伴随学习困难或情绪障碍,需通过神经影像学确诊。治疗需个体化制定方案,可能涉及利培酮口服溶液等药物,并结合执行功能训练等康复手段。
抽动症患者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镁、维生素B6等营养素,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巧克力或碳酸饮料。规律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缓解压力,家长应记录症状变化并定期复诊。睡眠环境应安静舒适,必要时使用白噪音机改善睡眠质量。若出现自伤行为或社交障碍,需立即寻求专业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