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耳朵起包疼可能与毛囊炎、皮脂腺囊肿、外耳道炎、疖肿、淋巴结炎等原因有关,可遵医嘱使用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头孢克洛分散片、阿莫西林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用药。
毛囊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耳部皮肤出现疼痛性红色丘疹或脓包。可能与局部清洁不足、抓挠损伤有关。可遵医嘱外用红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保持患处干燥清洁。
皮脂腺囊肿因皮脂腺导管阻塞形成,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红肿疼痛。囊肿较小且无感染时可观察,合并感染需医生评估是否需切开引流,并配合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等口服抗生素。
外耳道炎常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伴随耳痛、肿胀及分泌物。避免掏耳刺激,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联合阿莫西林胶囊控制感染,疼痛明显时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
耳部疖肿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毛囊深部炎症,表现为硬结伴剧烈跳痛。未化脓时可热敷促进消退,已化脓需医院处理。严禁自行挤压,防止感染扩散,需按医嘱使用抗生素软膏。
耳周淋巴结炎多继发于头面部感染,触诊可及肿大淋巴结伴压痛。需针对原发感染灶治疗,如咽炎、中耳炎等。医生可能开具阿奇霉素片等药物,同时建议温敷缓解不适。
日常应避免频繁触摸或挤压耳部包块,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若包块持续增大、疼痛加剧或伴随发热等症状,须立即就诊。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过敏体质者用药前应告知医生既往过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