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化疗后出现低烧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感染等异常情况的表现。化疗药物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感染性发热;部分化疗药物本身也可能引起药物热。若体温不超过38℃且无其他不适,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若持续发热或伴有寒战、咳嗽等症状,需警惕感染风险。
化疗后短期低烧可能与药物代谢相关。部分化疗药物如紫杉醇、顺铂等可能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一过性低热,体温多在37.3-38℃之间波动,通常24-48小时内自行消退。此时患者需多饮水促进药物排泄,保持休息,避免受凉。若体温未超过38.5℃且精神状态良好,可暂不服用退热药物,但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持续或反复低烧需警惕感染性发热。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感染的高危因素,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或真菌。患者可能出现咽痛、咳嗽、尿频尿急等局部感染症状,或仅有不明原因发热。此时需及时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必要时进行血培养或影像学检查。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属于急症,需立即使用广谱药物如注射用头孢他啶、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化疗后出现低烧时需保持每日2-3次体温监测,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饮食如蒸蛋羹、鱼肉粥等,避免生冷食物。居住环境应定期通风消毒,减少探视人数。若发热伴随明显乏力、皮疹或出血倾向,可能提示骨髓抑制加重,需复查血常规评估是否需要升白细胞治疗。所有化疗后发热患者均建议记录发热时间、最高温度及伴随症状,就诊时向医生提供完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