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浸润灶的大小是如何确定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肿瘤浸润灶的大小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测量和术中探查三种方式确定,具体方法需根据肿瘤类型和位置选择。

影像学检查是评估肿瘤浸润灶大小的常用手段,包括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技术。超声检查适用于浅表器官如甲状腺、乳腺的肿瘤测量,通过高频声波反射成像可显示肿瘤边界。CT扫描利用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肺部、肝脏等深部器官的肿瘤浸润范围,增强扫描可进一步区分肿瘤与正常组织。磁共振成像具有优异的软组织分辨力,对脑部、脊髓及盆腔肿瘤的浸润范围判断更为精准,弥散加权成像等技术还能反映肿瘤细胞密度。

病理学测量是确定肿瘤浸润灶大小的金标准,通常在活检或手术后进行。新鲜标本需由病理医师沿最大径剖开,用标尺直接测量浸润灶的长径、短径和深度。石蜡包埋后的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可更精确观察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的浸润距离,特殊染色有助于识别浸润前沿。对于乳腺癌等特殊类型肿瘤,还需测量脉管浸润范围及前哨淋巴结转移情况。术中探查时外科医生通过直视和触诊评估肿瘤实际大小,必要时使用无菌标尺测量,并可结合术中冰冻病理快速判断切缘是否干净。

建议患者在确诊肿瘤后配合医生完成全面检查,不同测量方法可相互补充。定期复查监测病灶变化对治疗方案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检查前后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获得准确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