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炜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普通外科
宝宝牛奶过敏可通过回避过敏原、替代喂养、逐步引入耐受、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脱敏。牛奶过敏通常由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表现为皮肤红疹、胃肠不适、呼吸道症状等。
严格避免摄入牛奶及含乳制品是脱敏的基础。家长需仔细阅读食品标签,警惕隐藏的乳清蛋白、酪蛋白等成分。母乳喂养的母亲也应暂停牛奶摄入,避免过敏原通过乳汁传递。可选择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作为替代,这类奶粉将牛奶蛋白分解为小分子,降低致敏性。
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如雀巢蔼儿舒、纽迪希亚肽敏舒,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如纽康特、恩敏舒,可作为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营养来源。这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粉通过工艺处理消除过敏原,同时提供完整营养。家长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产品,并观察宝宝是否出现排斥反应或新的过敏症状。
在医生监督下,部分患儿可尝试口服免疫耐受诱导疗法。从微量牛奶蛋白开始,如稀释的深度水解奶粉,逐渐增加浓度和剂量,刺激免疫系统建立耐受。此过程需严格监测过敏反应,备好抗过敏药物应急。通常需要持续数月到数年,成功率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急性过敏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滴剂、氯雷他定糖浆缓解症状。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如预充式肾上腺素笔。长期用药不能根治过敏,仅作为辅助手段。家长应学会识别过敏危象,掌握急救措施,避免延误治疗。
对于顽固性牛奶过敏,可考虑舌下含服或皮下注射免疫疗法。通过规律接触微量过敏原,重塑免疫应答。该方法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存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风险。目前国内临床应用较少,多作为研究性治疗手段。传统中医的穴位敷贴疗法也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
家长需定期带宝宝复查过敏状态,多数患儿3-5岁后可能自然耐受牛奶。日常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避免营养缺乏。保持皮肤清洁湿润,减少外界刺激诱发湿疹。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潜在过敏原。避免使用含牛奶成分的洗护用品,家中常备抗过敏药物以应对突发情况。随着免疫系统发育完善,多数牛奶过敏症状会逐渐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