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抑郁的孩子经过有效干预后,情绪稳定性、社会功能及认知能力通常可逐步恢复,但需持续关注心理状态以防复发。
抑郁症状缓解后,孩子的情绪波动会明显减少,消极想法和自杀倾向降低,对日常活动的兴趣逐渐恢复。部分孩子可能出现短暂的情绪反复,这与大脑神经递质调节周期有关,家长需耐心陪伴并鼓励孩子表达感受。若持续存在易怒或焦虑,可能与共病双相情感障碍有关,需心理医生评估。
孩子重新建立同伴关系的意愿增强,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互动频率提高。学校场景中表现为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团体活动。部分恢复期孩子可能出现社交技巧生疏,可通过角色扮演训练改善。家长需避免过度保护,允许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试错。
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记忆力及执行功能改善,学业表现稳步回升。海马体体积的神经可塑性变化需要3-6个月,此阶段可配合认知行为训练。若出现学习效率滞后,需排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病可能,必要时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
躯体化表现如头痛、腹痛频率下降,睡眠结构趋于正常,食欲恢复稳定水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正常化需数月,期间可能出现短暂失眠复发。建议家长维持规律作息环境,避免摄入含咖啡因饮料。
康复后2年内复发概率较高,需每季度进行心理健康筛查。环境应激因素可能诱发症状反复,建议家庭参与正念训练。若出现快感缺失持续两周以上,需考虑重启心理治疗。维持期可小剂量使用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预防复发。
康复期需建立包含营养、运动、睡眠的综合管理方案。每日保证60分钟中强度运动如游泳或骑行,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维持22点前入睡的昼夜节律。家长应定期与学校心理老师沟通,避免学业压力骤增,鼓励发展绘画或音乐等表达性艺术爱好。若观察到语言退缩或自我评价降低等预警信号,须及时联系精神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