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小儿便秘可能由遗传因素、饮食结构不合理、肠道功能紊乱、肛周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原因引起。便秘通常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硬、排便次数减少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部分儿童便秘与家族遗传倾向有关,如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这类患儿肠道神经节细胞发育异常,导致肠蠕动功能障碍。家长需关注孩子的排便习惯,若发现新生儿48小时内未排胎便或长期排便困难,应及时就医检查。医生可能建议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注射液等药物缓解症状,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水分补充不够是常见诱因。儿童偏食高蛋白低纤维食物,或饮水量不足时,容易导致粪便硬化。家长应调整孩子饮食结构,增加西蓝花、火龙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保证足够饮水。可遵医嘱短期使用小儿化积口服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调节肠道功能。
肠道菌群失衡或肠蠕动异常可能引发功能性便秘。这种情况多与抗生素使用、感染后肠功能恢复不良有关。表现为腹胀、排便费力等症状。医生可能推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布拉氏酵母菌散等微生态制剂,配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肛裂、肛周脓肿等疾病会导致排便疼痛,儿童因恐惧疼痛而主动抑制便意。检查可见肛门红肿、裂伤等表现。除治疗原发病外,可使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缓解局部不适,配合聚乙二醇4000散软化粪便。家长需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
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减慢全身代谢率,包括肠道蠕动减弱。患儿常伴生长发育迟缓、皮肤干燥等症状。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诊,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便秘症状随甲状腺功能改善而缓解,期间可短期使用缓泻剂辅助排便。
预防小儿便秘需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每日保证1小时户外活动促进肠蠕动,固定时间进行排便训练。饮食中粗细粮搭配,适量添加亚麻籽油等健康油脂。避免过度依赖开塞露等刺激性通便药物,长期便秘或伴随呕吐、血便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家长应记录孩子的排便频率、粪便性状变化,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