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心理恐惧感可能由遗传因素、创伤经历、慢性压力、神经递质失衡、特定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倾向更易出现恐惧情绪,可能与调控情绪相关的基因变异有关。这类情况需结合家族史评估,建议通过认知行为疗法逐步调整对恐惧刺激的应对模式。若伴随严重焦虑,可遵医嘱使用帕罗西汀片、舍曲林片等抗焦虑药物辅助治疗。
突发灾难、暴力事件或重大事故等创伤性经历可能引发持久恐惧反应,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典型症状包括闪回、噩梦和过度警觉。暴露疗法和眼动脱敏治疗是常用心理干预手段,严重时可联合使用氟西汀胶囊、文拉法辛缓释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长期工作压力或人际关系紧张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持续分泌的皮质醇可能增强恐惧情绪。建议通过正念冥想、规律运动调节压力反应,必要时可短期使用劳拉西泮片等抗焦虑药物,但需警惕依赖风险。
γ-氨基丁酸分泌不足或5-羟色胺系统异常可能降低大脑对恐惧信号的调控能力,常见于广泛性焦虑障碍。除心理治疗外,可遵医嘱选用丁螺环酮片、度洛西汀肠溶胶囊等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配合有氧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
甲状腺功能亢进、癫痫或脑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可能直接引起病理性恐惧,通常伴随心悸、震颤等躯体症状。需先治疗原发病,如甲亢患者使用甲巯咪唑片控制甲状腺激素,同时可联合阿普唑仑片缓解急性恐惧发作。
日常建议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镁和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坚果、绿叶蔬菜。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瑜伽或游泳等运动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和酒精。若恐惧感持续超过2周并影响生活,应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