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主要有志贺菌感染、免疫力低下、不良卫生习惯、接触传染源以及基础疾病诱发。志贺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能引发高热、惊厥、脓血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
志贺菌是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主要致病菌,包括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等。这类细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手部接触进入人体,侵袭结肠黏膜导致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颗粒或盐酸小檗碱片,同时配合补液纠正脱水。
儿童、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因免疫防御功能较弱,更易感染志贺菌并发展为中毒性症状。免疫缺陷可能导致细菌毒素大量释放,引发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临床常见持续高热伴意识障碍,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等药物,并监测电解质平衡。
饭前便后未洗手、生食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等行为会增加感染风险。志贺菌在环境中存活时间长,可通过苍蝇等媒介传播。预防需加强个人卫生教育,尤其集体生活场所应严格消毒餐具。出现腹泻症状时可暂时服用蒙脱石散缓解,但仍需就医明确病因。
与患者或带菌者密切接触可能通过共用物品造成传播。志贺菌感染者粪便中排菌量较大,护理时需做好防护。暴发流行多见于幼儿园或养老院,需隔离治疗并筛查密切接触者。接触后出现腹痛腹泻可化验粪便常规,必要时预防性使用诺氟沙星胶囊。
患有炎症性肠病、糖尿病或营养不良者,肠道黏膜屏障受损,更易出现严重痢疾表现。这类患者可能伴随脱水性酸中毒或低钾血症,治疗需在控制感染的同时管理原发病。重症需联合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静脉营养支持。
预防中毒性细菌性痢疾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生水或未消毒乳制品。日常加强手部清洁,尤其在处理食物前和如厕后。出现持续发热、血便或精神萎靡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不可自行滥用止泻药。患者使用过的餐具、衣物需煮沸消毒,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