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家泉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眼科
黄褐色眼睛主要由虹膜中的黑色素含量和分布决定,属于正常生理变异。虹膜颜色差异主要与遗传因素、黑色素细胞活性、环境光照适应等因素有关。
虹膜颜色由多基因共同调控,其中OCA2和HERC2基因起主要作用。父母若携带浅色虹膜基因,可能通过显性遗传或隐性组合使后代呈现黄褐色。这种遗传特征在亚裔、拉丁裔人群中较为常见,通常不伴随视觉功能异常。
虹膜基质层黑色素颗粒密度较低且分布均匀时,光线经瑞利散射后呈现黄褐色。黑色素细胞活性受酪氨酸酶调控,该酶活性较弱时,真黑素合成减少而褐黑素比例增高,导致颜色变浅。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无须特殊处理。
长期生活在强光照地区的人群,虹膜可能通过增加褐黑素比例来减少紫外线损伤。这种适应性变化会使虹膜颜色逐渐变浅,形成黄褐色外观。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可减缓颜色变化,但现有颜色不会逆转。
部分中老年人虹膜色素上皮细胞逐渐萎缩,基质胶原纤维增厚,可能导致虹膜颜色从深棕褪为黄褐色。这种退行性改变通常进展缓慢,若伴随视力下降需排查白内障等年龄相关眼病。
少数情况下,黄褐色虹膜可能与眼黑变病、慢性葡萄膜炎等疾病有关。眼黑变病表现为虹膜色素细胞异常增生,可能伴随青光眼风险。慢性葡萄膜炎会导致虹膜组织粘连和色素脱失,通常伴有畏光、视物模糊等症状,需通过裂隙灯检查确诊。
日常应注意避免强光直射眼睛,外出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定期进行眼科检查,若发现虹膜颜色短期内明显改变、伴随视力异常或眼压升高,需及时就诊排查病理因素。正常黄褐色虹膜不影响视觉功能,无须特殊干预,保持健康用眼习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