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不属于病理性黄疸,属于生理性黄疸的延续或加重类型。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完全建立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黄染且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伴随其他异常症状。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与母乳喂养直接相关,因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这类黄疸通常在出生后3-5天出现,可持续3-12周,但胆红素值多维持在安全范围内。患儿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稳定,大小便颜色无异常,实验室检查除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外,其他指标均正常。这种情况下无须特殊治疗,可继续母乳喂养并加强监测。
若黄疸出现时间异常早于24小时、胆红素上升速度过快、伴随嗜睡或拒奶等症状,或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则需警惕病理性黄疸可能。病理性黄疸可能由母婴血型不合、感染、遗传代谢病等引起,需通过血常规、溶血试验等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光疗、药物或换血等干预措施。
母乳性黄疸患儿家长应每日观察黄疸变化范围及精神状态,保证充足母乳摄入以促进胆红素排泄。若黄疸持续超过3周或手心脚心出现黄染,需就医复查胆红素水平。哺乳期母亲应避免摄入酒精等可能影响肝脏代谢的物质,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乳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