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切口如何处理

1.61万次浏览

王亮 副主任医师

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骨折患者切口处理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每日消毒换药并保持干燥清洁。主要措施包括伤口观察、消毒护理、敷料更换、感染预防和活动限制。

1、伤口观察

每日检查切口有无红肿、渗液或异常分泌物,观察边缘是否对齐。若出现皮肤发烫、疼痛加剧或发热,可能提示感染。骨折术后早期切口可能有少量血性渗出,但持续渗液需警惕脂肪液化或感染。观察时避免直接触碰伤口,使用医用镊子辅助检查。

2、消毒护理

使用0.5%碘伏溶液或75%酒精由内向外环形消毒,范围超过敷料边缘5厘米。开放性骨折切口需先以生理盐水冲洗,再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消毒频次根据渗出情况调整,通常每1-2天进行一次。消毒后待完全干燥再覆盖敷料,避免残留液体滋生细菌。

3、敷料更换

选择无菌纱布或防水透气敷料,完全覆盖切口并超出边缘3厘米。渗出较多时使用藻酸盐敷料吸收渗液,干燥伤口可用水胶体敷料。更换时沿切口长轴平行揭除,避免横向牵拉。术后7-10天切口愈合良好可改用创可贴,但关节部位需继续使用弹性绷带固定。

4、感染预防

遵医嘱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预防感染。切口周围出现脓性分泌物时需做细菌培养,根据结果调整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控制空腹血糖在8mmol/L以下。禁止抓挠切口或自行拆除缝线,淋浴时使用防水贴保护。

5、活动限制

上肢骨折切口需悬吊制动,下肢骨折避免患肢负重。关节附近切口拆线前限制屈伸活动,脊柱骨折患者需绝对卧床。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切口完全愈合后再逐步增加活动量。活动时注意避免敷料摩擦移位,必要时使用支具保护。

骨折患者切口护理期间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日食用鸡蛋、鱼肉等促进组织修复。补充维生素C片和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有助于胶原合成。保持患肢抬高减轻肿胀,睡眠时用枕头垫高15-20厘米。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2周、4周、8周各随访一次。出现切口裂开、持续渗血或剧烈疼痛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