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脚踝关节上的肿块可能由腱鞘囊肿、脂肪瘤、滑膜增生、痛风石或软组织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穿刺活检等方式明确诊断。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肿块性质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腱鞘囊肿是关节周围常见的良性肿物,多因关节囊或腱鞘退变导致黏液积聚形成。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硬且有弹性,按压可能有轻微疼痛。通常与关节过度使用有关,如长期跑步或踝关节反复扭伤。医生可能建议穿刺抽液或手术切除,也可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氟比洛芬贴膏等药物缓解症状。
脂肪瘤由成熟脂肪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表现为皮下柔软可移动的包块,生长缓慢且边界清晰。可能与遗传因素或局部脂肪代谢异常有关,通常无须特殊处理。若肿块增大压迫神经或影响活动,可考虑手术切除。日常避免反复揉搓肿块,观察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等变化。
踝关节滑膜增生常见于创伤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表现为关节周围弥漫性肿胀伴压痛。炎症刺激导致滑膜组织异常增厚,可能伴随关节活动受限。需通过MRI或超声检查确诊,治疗可选用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片等抗炎药物,严重者需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
长期高尿酸血症可能使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周围形成痛风石,肿块呈黄白色且质地坚硬,急性发作时伴剧烈红肿热痛。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但踝关节也可能受累。需控制血尿酸水平,急性期使用秋水仙碱片、依托考昔片,慢性期可服用非布司他片促进尿酸排泄。
踝关节扭伤或撞击可能导致局部血肿或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质地较硬的肿块。早期表现为淤青肿胀,后期可能机化形成瘢痕结节。伤后48小时内应冰敷并抬高患肢,后期可热敷配合跌打镇痛膏外用。若持续不消退,需排除韧带断裂或骨损伤可能。
日常应注意减少踝关节负重活动,选择宽松鞋袜避免摩擦肿块。观察肿块大小、质地及疼痛变化,避免自行挤压或针刺。若肿块快速增长、表面破溃或伴随发热乏力等症状,需立即就诊排查肿瘤性病变。定期复查超声监测肿块动态变化,必要时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