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预防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可通过保证充足喂养、促进胎便排出、合理监测胆红素水平、避免感染、注意母亲孕期健康等方式实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通常与胆红素代谢不完善有关,多数在出生后2-3天出现,1-2周内自行消退。
尽早开奶并按需哺乳有助于减少黄疸发生。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日需喂养8-12次,配方奶喂养者每3-4小时一次。充足喂养能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若母乳不足可暂时补充配方奶,避免脱水导致胆红素浓度升高。
胎便中含有大量胆红素,延迟排出会增加肠肝循环对胆红素的吸收。出生后6小时内开始排便,24小时内排尽胎便可降低黄疸概率。可轻柔按摩婴儿腹部或做蹬腿运动辅助排便,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开塞露等温和通便措施。
出生后24小时起需定期经皮测胆红素,高风险儿需增加检测频率。胆红素水平接近干预阈值时,可通过加强喂养或光疗预防进展。避免过度检查造成不必要的医疗干预,但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高风险群体需密切监测。
新生儿感染会加重黄疸程度。护理时需严格手卫生,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注意脐部消毒护理,穿戴清洁衣物。出现发热、奶量下降等感染征兆时及时就医,感染控制后黄疸多能较快消退。
母亲妊娠期糖尿病、溶血性疾病等可能增加新生儿黄疸风险。孕期需规范产检,控制血糖,筛查血型抗体。O型血或Rh阴性母亲需特别关注胎儿溶血可能,必要时产前进行免疫球蛋白预防治疗。
新生儿日常护理需维持适宜环境温度,避免包裹过厚影响观察皮肤黄染情况。自然光线下每日观察面部、胸腹部黄疸变化,发现巩膜黄染或四肢黄染需及时就医。母乳喂养母亲可适当补充水分,但无须刻意停母乳。若黄疸持续超过2周或退而复现,需排除母乳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理性因素。遵医嘱进行蓝光治疗时需保护婴儿眼睛及会阴部,治疗期间加强喂养与体温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