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食道乳头状瘤是一种起源于食道黏膜上皮的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食道内壁的乳头状或息肉样突起。食道乳头状瘤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胃食管反流等因素有关,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吞咽不适或胸骨后隐痛。建议通过胃镜检查确诊,并根据病情选择内镜下切除或定期随访。
食道乳头状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长期胃食管反流导致的黏膜损伤是常见诱因,胃酸反复刺激可引发黏膜增生。人乳头瘤病毒16型和18型感染可能参与部分病例的发病过程。慢性食道炎、长期吸烟饮酒等理化刺激也可能促进病变形成。病理学检查可见肿瘤由纤维血管轴心和覆盖的复层鳞状上皮构成,细胞异型性轻微。
约60%患者无自觉症状,多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有症状者可表现为间歇性吞咽梗阻感,进食固体食物时明显。部分患者主诉胸骨后隐痛或烧灼感,症状与反流性食道炎相似。极少数较大肿瘤可能引起呕血或黑便。肿瘤好发于食道中下段,内镜下呈淡红色乳头状突起,表面光滑,直径多在2-10毫米。
胃镜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可直观观察肿瘤形态、位置并取活检。窄带成像技术能更清晰显示病变表面微血管结构。病理检查可见特征性的指状突起结构,上皮细胞排列规则,基底层细胞可有轻度增生。鉴别诊断需排除食道平滑肌瘤、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等病变。对于HPV阳性病例需行p16免疫组化检测。
无症状的小肿瘤可暂不处理,每6-12个月复查胃镜。直径超过5毫米或有症状的肿瘤建议内镜下切除,常用方法包括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等。术后标本需送病理确认无恶变。合并HPV感染需定期监测病毒载量。若发现异型增生需扩大切除范围。术后3个月应复查胃镜评估疗效。
本病预后良好,恶变概率低于1%。术后患者需控制胃食管反流,可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抑酸药物。戒烟限酒、避免进食过热食物有助预防复发。合并HPV感染建议接种HPV疫苗。术后第一年每6个月复查胃镜,之后每年1次。若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体重下降需警惕恶变可能。
日常应注意细嚼慢咽避免机械刺激食道黏膜,餐后2小时内保持直立位减少反流。可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A、C的深色蔬菜水果摄入,如西蓝花、胡萝卜等,有助于黏膜修复。避免饮用超过65℃的热饮以防热损伤。建议超重者控制体重,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出现持续胸痛、吞咽梗阻等症状应及时复查胃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