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盼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低血压主要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和继发性低血压三类。
生理性低血压多见于健康人群,尤其是体型瘦弱的年轻女性或长期从事高强度运动者。这类低血压通常无明确病因,可能与遗传体质、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较强有关。血压值虽低于正常标准,但无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日常活动不受影响。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建议定期监测血压,保持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即可。
原发性低血压又称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中老年群体,表现为持续性的血压偏低,可能伴随体位变化时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考虑与血管张力调节异常、心脏输出量减少等因素相关。可通过增加盐分摄入、穿戴弹力袜改善循环,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盐酸米多君片等药物提升血压。
继发性低血压由明确疾病或药物因素导致,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感染、脱水或服用降压药过量等。患者除血压下降外,常伴有原发病特征,如贫血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心功能不全者伴随呼吸困难。治疗需针对病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静脉补液或使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等药物支持治疗。
低血压患者日常需避免突然改变姿势,起床时应先坐起片刻再站立。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含钠食物如海带、坚果的摄入量,但合并高血压或肾病者需谨慎。建议每天分多次少量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稀释血液。若频繁出现晕厥、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心血管或内分泌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