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儿童肥胖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心理因素、内分泌异常、药物影响等原因有关。家长需关注儿童体重变化,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就医评估。
父母双方或一方肥胖的儿童,肥胖概率明显增加。遗传可能影响脂肪分布、基础代谢率及食欲调节。家长需定期监测儿童身高体重,避免过度喂养。若家族有肥胖或代谢性疾病史,建议尽早就医筛查。
高糖高脂饮食、过量零食摄入、暴饮暴食等行为易导致能量过剩。家长需控制儿童规律三餐,减少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避免用食物作为奖励或安抚手段。
久坐不动、屏幕时间过长会减少热量消耗。建议每日保证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如跳绳、游泳、球类活动等。家长应带头参与家庭运动,减少儿童单独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
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可能扰乱瘦素和胃饥饿素分泌,增加食欲。家长需确保学龄儿童每天9-11小时睡眠,幼儿需11-14小时。建立固定作息,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
压力、焦虑可能引发情绪性进食。家长需关注儿童心理状态,通过沟通疏导情绪,避免因学业压力或家庭矛盾导致过度依赖食物缓解。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
甲状腺功能减退、库欣综合征等疾病可导致病理性肥胖。若伴随生长迟缓、皮肤紫纹等症状,家长需及时带孩子检查激素水平。确诊后需遵医嘱进行药物干预。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精神病药等可能引起体重增加。家长需告知医生用药史,必要时在专业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不可自行停药。用药期间需加强饮食运动管理。
预防儿童肥胖需家庭共同参与,建立均衡饮食结构,保证充足运动和睡眠。定期监测生长曲线,若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儿童P85百分位,建议到儿科或内分泌科就诊。避免盲目节食,应在营养师指导下科学控制体重,同时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