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肠外营养过渡等方式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能与早产、肠道缺血、细菌感染、喂养不当、免疫缺陷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胀、呕吐、血便、呼吸暂停、休克等症状。
禁食胃肠减压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基础措施。通过鼻胃管引流减轻肠道压力,避免食物刺激病变肠管。禁食期间需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观察腹胀是否缓解。胃肠减压通常需持续5-7天,待肠鸣音恢复、腹部X线改善后逐步恢复喂养。
静脉营养支持可维持患儿能量与营养需求。采用全肠外营养提供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成分,同时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需定期监测血糖、肝功能等指标,避免高血糖或胆汁淤积。营养液渗透压应控制在适宜范围,通过中心静脉导管缓慢输注。
抗生素治疗用于控制肠道感染和全身炎症反应。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美罗培南、注射用头孢他啶、注射用万古霉素等广谱抗生素,需覆盖厌氧菌和革兰阴性菌。疗程一般为10-14天,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方案。严重感染可联合使用两种抗生素增强疗效。
手术治疗适用于肠穿孔、腹膜炎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常见术式包括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术等。术前需纠正休克和酸中毒,术中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并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需继续禁食和抗感染治疗,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过渡是恢复期的重要环节。先尝试少量稀释配方奶或母乳,逐渐增加喂养量和浓度。采用持续微量泵喂养减少肠道负担,观察有无腹胀、胃潴留。可添加益生菌制剂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同时监测体重增长和排便情况。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出院后需定期随访,评估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喂养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高渗或高脂饮食。注意奶具消毒和手卫生,预防肠道感染复发。出现喂养不耐受、体重不增等情况需及时复诊。家长需学会观察腹胀、呕吐等预警症状,配合医生完成后续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