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洲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选择人工机械瓣膜或人工生物瓣膜需根据患者年龄、抗凝治疗耐受性等因素决定。年轻患者且能长期规律抗凝者适合机械瓣膜,老年患者或无法耐受抗凝者更适合生物瓣膜。
机械瓣膜由钛合金等材料制成,耐久性极强,理论使用寿命可达数十年,适合预期生存期长的患者。其最大优势在于无需二次手术更换概率低,但需终身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生物瓣膜主要采用猪心包或牛心包组织,植入后通常只需短期抗凝治疗,出血风险显著降低,术后生活质量较高。但生物材料会逐渐钙化衰败,年轻患者可能在10-15年后需再次手术。
机械瓣膜存在血栓形成风险,抗凝不当时可能引发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且瓣膜关闭声可能影响睡眠质量。生物瓣膜虽避免了长期抗凝困扰,但存在结构性瓣膜衰败风险,二次手术时难度和风险均增加。两种瓣膜在血流动力学表现上无明显差异,术后均需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无论选择何种瓣膜,术后均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规律进行散步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心肺功能恢复,但应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监测瓣膜功能,出现气促、水肿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患者需与心脏外科医生充分沟通,结合自身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及治疗意愿做出个性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