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鼻息肉通常生长在鼻腔或鼻窦的黏膜上,常见于中鼻道、筛窦、上颌窦等部位。鼻息肉可能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症状。
中鼻道是鼻息肉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此处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易形成息肉样增生。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鼻塞、脓性分泌物倒流至咽部等症状。治疗需结合鼻喷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严重者需手术切除。
筛窦区息肉多与慢性鼻窦炎相关,此处解剖结构复杂易导致分泌物滞留。典型症状包括前额或双眼间胀痛、嗅觉丧失。可选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控制炎症,反复发作者需行鼻内镜手术。
上颌窦息肉常单侧发生,可能引发面颊部压迫感或牙痛。CT检查可见窦腔浑浊,治疗需联合克拉霉素缓释片等抗生素,伴窦口阻塞时需手术开放引流。
蝶窦位置深在,此处息肉较少见但可能压迫视神经。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头痛等症状。确诊需鼻内镜或影像学检查,治疗以鼻内镜手术为主。
广泛性鼻息肉常见于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三联征患者,所有鼻窦黏膜均可能受累。表现为全面部疼痛、严重鼻塞,需系统性使用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必要时行全组鼻窦开放术。
鼻息肉患者应保持鼻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有助于减少分泌物堆积。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戒烟并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定期复查鼻内镜观察息肉变化,术后患者需遵医嘱使用鼻喷激素预防复发。若出现头痛加重、视力改变等特殊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