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小肠溃疡不一定是克罗恩病,但克罗恩病是小肠溃疡的常见病因之一。小肠溃疡可能由克罗恩病、非甾体抗炎药损伤、感染、血管病变或放射性肠炎等多种因素引起,需结合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消化道部位,但好发于回肠末端和结肠。其典型病理特征为透壁性炎症和节段性分布,内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部分伴随肛周病变或肠外表现。诊断需依赖内镜、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肠溶片、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片,或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
非克罗恩病相关的小肠溃疡可能由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非甾体抗炎药导致黏膜损伤,表现为隐匿性出血或突发穿孔。感染性溃疡常见于结核分枝杆菌、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侵袭,需通过病原学检测鉴别。血管性病变如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老年人,常急性起病伴血便。放射性肠炎则见于盆腔放疗后,溃疡多位于照射野内肠段。这些情况通常需要调整用药方案、抗感染治疗或血管介入处理,与克罗恩病的长期管理策略存在差异。
建议出现慢性腹痛、便血或不明原因消瘦时及时消化内科就诊,完善小肠镜、胶囊内镜或CT肠道成像检查。日常需避免自行服用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注意饮食卫生,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确诊克罗恩病后应遵医嘱规范用药并定期复查,监测营养状况和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