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宝宝发热可通过温水擦拭、减少衣物、调节室温、多喝温水、使用退热贴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发热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代谢异常、疫苗接种反应等原因引起。
用32-34℃温水浸湿毛巾,拧至半干后擦拭宝宝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酒精可能经皮肤吸收导致中毒,冰水可能引起寒战加重发热。擦拭后及时擦干皮肤,防止受凉。若宝宝出现寒战、皮肤苍白需立即停止。
解开过厚衣物或包被,保留单层透气棉质衣物即可。过度包裹会阻碍散热,使体温持续升高。注意保持手脚温暖,若四肢冰凉提示可能存在末梢循环不良,可适当搓热手脚促进血液循环。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物时动作要快,避免长时间暴露导致着凉。
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之间,湿度50%-60%,定时开窗通风但避免冷风直吹。使用空调或风扇时风向避开宝宝,风速调至最低档。夏季可拉上窗帘减少阳光直射,冬季避免过度使用取暖设备。温度计监测室温变化,避免环境温度波动过大。
少量多次喂食温水、母乳或稀释的果汁,6个月以上婴儿可适当饮用口服补液盐。发热时呼吸加快、出汗增多会导致隐性失水,充足补液能预防脱水并促进散热。观察排尿情况,若4-6小时无排尿或尿色深黄需警惕脱水。拒绝饮水的宝宝可用滴管缓慢喂水。
将退热贴敷于额头或后颈部,每4-6小时更换一次。退热贴通过水凝胶蒸发吸热降低局部温度,避免直接接触眼周及口鼻部位。皮肤敏感者使用前可剪小面积测试,出现红肿瘙痒应立即停用。退热贴不能替代药物降温,体温超过38.5℃仍需遵医嘱用药。
物理降温期间需每小时监测体温变化,若持续发热超过24小时、体温超过39℃、伴随嗜睡或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保持宝宝安静休息,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避免油腻食物。发热期间胃肠功能减弱,母乳喂养可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但减少单次量。退热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注意观察是否有皮疹、腹泻等伴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