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空腹血糖9.9毫摩尔/升已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需结合糖化血红蛋白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进一步确诊。糖尿病可能与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胰腺β细胞功能受损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
糖尿病具有家族聚集性,若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患病概率会显著增加。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通过饮食控制如减少精制糖摄入,增加全谷物和蔬菜比例,配合规律运动进行干预。不建议自行使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
肥胖或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明显。这种情况可通过减重5%-10%、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改善。若伴随血压异常,医生可能建议联合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控制代谢异常。
自身免疫攻击或长期高血糖毒性可损伤胰岛素分泌功能。此类患者可能出现口渴、夜尿增多等症状,需通过胰岛素释放试验评估β细胞功能。临床常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等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治疗,同时须严格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
孕妇出现血糖升高可能属于妊娠期糖尿病,与胎盘激素引起的胰岛素抵抗有关。这类情况需通过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优先采用医学营养治疗,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考虑使用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产后6周需复查血糖状态。
严重感染、创伤或手术等应激状态下可能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这种情况需要处理原发疾病,同时使用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控制血糖。待应激因素解除后,多数患者血糖可恢复正常,但需随访观察是否发展为永久性糖尿病。
确诊糖尿病后需建立长期管理计划,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量25-30克/天,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豆类。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避免连续两天不运动。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进行眼底、肾功能和神经病变筛查,出现视力模糊或手足麻木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