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应该怎么运动

4.12万次浏览

袁晓勇 副主任医师

袁晓勇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散步、游泳、抗阻训练、太极拳、间歇训练等方式运动。糖尿病通常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

1、散步

散步属于低强度有氧运动,适合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散步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利用,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建议每天进行30-60分钟的散步,可分次完成。散步时应选择舒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在坚硬路面行走。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2、游泳

游泳对关节冲击小,适合超重或有关节问题的糖尿病患者。水的浮力可减轻体重对关节的压力,同时水的阻力能增强肌肉力量。游泳可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血糖控制。建议每周游泳2-3次,每次30-45分钟。游泳前应做好热身,避免水温过低导致血管收缩。

3、抗阻训练

抗阻训练能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可使用弹力带、哑铃或自重训练等方式进行。肌肉组织是葡萄糖的主要消耗场所,增加肌肉量有助于长期血糖控制。建议每周进行2-3次抗阻训练,每次8-10个动作,每个动作2-3组。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4、太极拳

太极拳结合了呼吸控制、意念集中和缓慢动作,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这种低冲击运动能改善平衡能力,减轻压力,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间接影响血糖代谢。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流畅,不会引起血糖剧烈波动。建议每天练习20-30分钟,注意呼吸与动作的协调。

5、间歇训练

间歇训练交替进行高低强度运动,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好的运动效果。这种训练方式可提高心肺耐力,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适合有一定运动基础的糖尿病患者。可采用快走与慢走交替、骑车变速等方式。每次训练20-30分钟,包含4-6个高强度间歇。训练前后要充分热身和放松。

糖尿病患者运动时需注意监测血糖变化,避免空腹运动,随身携带糖果以防低血糖。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能正常交谈为宜。合并视网膜病变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有心血管疾病者需医生评估后制定运动方案。运动前后检查足部,穿着合适的鞋袜,保持规律运动习惯,配合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才能达到最佳血糖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