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出血的治疗和保健

3.64万次浏览

刘晗 副主任医师

刘晗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小肠出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及生活调整等方式干预,常见原因包括血管畸形、炎症性肠病、肿瘤等。小肠出血可能表现为黑便、贫血、腹痛等症状,需根据病因选择针对性处理。

1、药物治疗

小肠出血由轻中度炎症或感染引起时,可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注射液、血凝酶冻干粉,配合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分泌。若为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联合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调节免疫。用药期间需监测血红蛋白变化,避免与非甾体抗炎药同服。

2、内镜治疗

胶囊内镜或双气囊小肠镜发现活动性出血点时,可采用内镜下钛夹封闭、电凝止血或硬化剂注射。适用于血管发育不良、浅表溃疡等局限病灶,术后需禁食6-8小时观察有无再出血。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对弥漫性出血或肿瘤性病变效果有限。

3、介入治疗

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通过导管行动脉栓塞术可阻断出血血管。主要针对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等急症,需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下完成。术后可能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如发热、腹痛,需警惕肠缺血坏死等并发症。

4、手术治疗

对肿瘤、肠套叠或大范围出血病例,需行腹腔镜下或开腹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前需通过CT血管成像精确定位,术中快速病理排除恶性可能。术后需胃肠减压3-5天,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注意吻合口瘘等风险。

5、生活调整

恢复期应选择低纤维少渣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肠黏膜损伤。可适量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纠正贫血,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橙汁促进铁吸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增加腹压,定期复查血常规和便潜血。

小肠出血患者日常需记录排便性状与频次,观察是否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加重表现。急性期应绝对卧床,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饮食遵循从清流质、流质、半流质到软食的渐进原则,烹调方式以蒸煮为主。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若出现呕血或便血次数增多,应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