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乙肝

1.63万次浏览

杨小凡 副主任医师

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新生儿乙肝是指新生儿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短期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体血液或体液等途径感染。新生儿乙肝可能表现为黄疸、食欲减退、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

1、母婴垂直传播

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可能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若孕妇体内乙肝病毒载量较高,胎儿感染概率会明显增加。这类新生儿出生后需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进行联合免疫阻断。孕妇在孕晚期应定期监测乙肝病毒DNA水平,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替诺福韦酯片等抗病毒药物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2、分娩过程感染

分娩时新生儿接触母体血液、阴道分泌物可能造成感染。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新生儿须在出生12小时内完成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注射。剖宫产并不能完全避免传播风险,关键仍在于出生后的及时免疫预防。产妇在分娩前应完善乙肝五项和病毒载量检测,以便制定针对性防护措施。

3、产后密切接触传播

哺乳、日常护理等密切接触可能传播病毒,但母乳喂养并非绝对禁忌。若母亲乙肝病毒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且新生儿已完成免疫接种,可考虑母乳喂养。家长需避免共用牙刷、指甲剪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护理前后要严格洗手。新生儿用品应单独消毒处理,皮肤黏膜有破损时需加强防护。

4、免疫预防失败

少数新生儿可能因免疫接种不及时或免疫应答不足导致感染。这类患儿需定期监测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恩替卡韦口服溶液等抗病毒药物。家长要观察新生儿有无嗜睡、拒奶、陶土色大便等异常表现,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后1-2个月应复查抗体水平。

5、医源性感染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输血污染等医疗操作可能导致感染。所有新生儿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须严格灭菌,重复使用的器械要规范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新生儿前应做好手卫生,有皮肤破损时应戴双层手套。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乙肝防控标准操作规程,杜绝交叉感染。

新生儿乙肝重在预防,所有孕妇均应进行乙肝筛查,阳性者需在孕期加强监测。新生儿出生后要严格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高危儿需加种免疫球蛋白。家长要注意观察喂养情况和精神状态,定期带新生儿进行儿童保健检查。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避免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一旦确诊感染,要遵医嘱规范治疗并长期随访肝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