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新生儿拉稀水可能由喂养不当、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牛奶蛋白过敏、轮状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乳糖酶、抗感染治疗、更换特殊配方奶粉、口服补液盐等方式干预。
新生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喂养过量或奶粉冲调过稀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呈水样,但无发热或哭闹不安。建议家长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奶粉按标准比例调配,母乳喂养需注意母亲饮食清淡。若持续超过24小时未改善,需就医排除病理因素。
原发性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会导致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发酵,引起水样便伴泡沫和酸臭味。可通过大便还原糖检测确诊,轻症可尝试乳糖酶制剂如儿歌乳糖酶颗粒,重症需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如雀巢AL110。家长需观察排便性状变化,记录每日大便次数。
细菌性肠炎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病毒性以轮状病毒为主。典型症状为发热、水样便伴黏液,严重时出现脱水征象。需粪常规检查确诊,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克肟颗粒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病毒感染以蒙脱石散联合口服补液盐Ⅲ为主。家长应注意消毒奶具,接触排泄物后彻底洗手。
免疫系统对牛奶蛋白产生异常反应,除腹泻外常伴随湿疹、呕吐等症状。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如纽太特可作为饮食替代,中重度过敏需使用氨基酸配方粉如恩敏舒。家长需严格避免普通奶粉摄入,转奶过程应循序渐进观察耐受情况。
秋冬季高发,特征性表现为蛋花汤样水便,每日可达10次以上,易引发重度脱水。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为主,可配合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减少肠液分泌。家长需注意臀部护理预防尿布疹,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有显著预防效果。
新生儿腹泻期间家长应加强臀部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冲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观察记录尿量、精神状态等脱水指征,若出现嗜睡、囟门凹陷、超过6小时无尿需立即急诊。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母乳喂养母亲需避免进食高糖、高脂及刺激性食物。注意所有药物使用均需在儿科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