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孩子肚子痛呕吐可能由饮食不当、胃肠炎、肠套叠、食物过敏、肠梗阻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处理。
孩子进食过多生冷、油腻或变质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阵发性腹痛和呕吐。症状较轻时可暂时禁食2-4小时,后续给予米汤、稀粥等流质食物。若伴有腹泻可口服补液盐散Ⅲ,避免脱水。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呕吐物性状,记录发作频率。
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的胃肠炎常表现为脐周绞痛、喷射状呕吐,可能伴随发热。轮状病毒感染时可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细菌性感染需用头孢克肟颗粒进行抗感染治疗。家长应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洁患儿用品,呕吐后需用温水漱口防止口腔黏膜损伤。
婴幼儿突发间歇性哭闹、呕吐果酱样物需警惕肠套叠,腹部触诊可能及腊肠样包块。发病6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超过24小时可能需肠切除吻合术。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特征性草莓酱样大便时,应立即送急诊处理。
牛奶蛋白或鸡蛋过敏可能引发肠痉挛性腹痛和呕吐,常伴皮肤荨麻疹。急性期可服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抗过敏,长期需严格回避过敏原。家长给孩子添加新食物时应单一引入并观察3天,记录饮食日记帮助医生判断致敏食物。
先天性巨结肠或肠扭转可能导致胆汁性呕吐、腹胀及排便停止,腹部X线可见液气平面。部分病例需急诊行肠造瘘术解除梗阻。家长若发现孩子呕吐物呈黄绿色,同时出现肛门停止排气,需立即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
孩子出现腹痛呕吐期间,家长应保持其侧卧位防止误吸,呕吐后30分钟内避免进食饮水。恢复期饮食遵循由稀到稠原则,优先选择蒸苹果、山药粥等低渣食物。日常需培养孩子饭前洗手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定期进行驱虫治疗。若症状反复发作或持续超过8小时,须及时至儿科消化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