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打耳洞后疼痛可通过局部消毒、避免触碰、冷敷缓解、外用药物、口服止痛药等方式处理。打耳洞后疼痛通常由局部感染、组织损伤、过敏反应、外力牵拉、护理不当等原因引起。
使用医用酒精或碘伏溶液每日消毒耳洞周围皮肤2次,可减少细菌滋生。消毒时用棉签蘸取消毒液沿耳洞边缘旋转擦拭,避免直接戳刺伤口。若出现黄色分泌物或红肿加重,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
疼痛期间不要用手频繁触摸耳钉或转动饰品,外力摩擦会加重组织损伤。睡觉时保持侧卧避免压迫耳部,穿脱衣物需小心勾扯。建议选择医用钛钢耳钉,其表面光滑度优于普通金属饰品。
将冰袋包裹干净毛巾后轻敷于耳垂10分钟,每日重复3次可减轻肿胀疼痛。冷敷能收缩局部血管,减少炎性物质渗出。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
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涂抹患处,适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疼痛。过敏反应导致的刺痛可短期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用药前需清洁并擦干创面,药物覆盖范围应超出红肿边缘。
剧烈疼痛时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或对乙酰氨基酚片,需严格遵循说明书剂量。胃肠道敏感者建议选择塞来昔布胶囊。若服药后疼痛持续超过48小时,可能提示严重感染需就医。
打耳洞后应保持耳部干燥,洗头时可用防水贴保护,至少6周内不要更换耳饰。日常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优质蛋白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出现剧烈跳痛、发热或淋巴结肿大,可能发生耳软骨炎需立即就诊。恢复期间不建议游泳或蒸桑拿,防止污水进入耳洞引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