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新生儿心肌损害可能由宫内缺氧、围产期窒息、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纠正代谢紊乱、心脏手术、对症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明确病因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胎儿期胎盘功能异常或母体妊娠高血压等因素可能导致宫内慢性缺氧,使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典型表现为出生后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心脏超声显示心肌收缩力减弱。需通过氧疗改善组织供氧,必要时使用磷酸肌酸钠注射液营养心肌,同时监测心率及血压变化。
分娩过程中严重窒息会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室检查可见肌钙蛋白异常升高。这类患儿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呼吸循环支持,静脉滴注果糖二磷酸钠改善心肌能量供应,持续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是新生儿心肌炎常见病因,可导致心肌细胞溶解坏死。患儿多有发热、喂养困难表现,心电图显示ST-T改变。需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重症病例需联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抗病毒,同时限制液体入量减轻心脏负荷。
脂肪酸氧化障碍或糖原累积症等疾病会引起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常伴肌张力低下、低血糖等症状。确诊需进行血尿代谢筛查和基因检测,治疗上需严格使用特殊配方奶粉,急性期静脉输注左卡尼汀注射液纠正代谢紊乱。
复杂先心病如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可继发心肌缺血损伤,心脏超声可见心腔结构异常。需根据畸形类型选择前列腺素E1注射液维持动脉导管开放,或限期行姑息性手术如体肺分流术,术后需长期服用地高辛口服液改善心功能。
日常护理需保持适宜环境温度,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定期随访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评估心肌恢复情况,接种疫苗时需咨询心内科医生。母乳喂养者母亲应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呼吸急促、肤色发绀等表现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