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儿童睡眠不好可通过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控制饮食、增加日间活动、心理疏导等方式调理。儿童睡眠不好可能与睡前过度兴奋、环境不适、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情绪焦虑等因素有关。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有助于儿童形成稳定的生物钟。每天固定起床和入睡时间,周末偏差不超过1小时。睡前30分钟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安排阅读或轻柔音乐帮助过渡。学龄儿童推荐每天保持9-11小时睡眠,幼儿需要11-14小时。持续1-2周的规律作息能显著改善入睡困难。
卧室温度维持在20-24摄氏度,湿度控制在50%-60%为宜。使用遮光窗帘隔绝光线干扰,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和透气棉质寝具。夜间保持环境安静,必要时可使用白噪音机。避免在卧室放置电子设备,睡前1小时调暗灯光有助于褪黑素分泌。
晚餐不宜过饱或过晚,睡前2小时避免进食。限制高糖、高脂肪及含咖啡因的食物饮料,如巧克力、可乐等。可适量饮用温牛奶或小米粥,其中含有的色氨酸有助于睡眠。避免睡前大量饮水导致夜醒。营养不良儿童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每天保证1-2小时户外活动,阳光照射有助于调节昼夜节律。学龄儿童每日应有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如跳绳、游泳等,但睡前3小时应避免剧烈运动。日间适当的活动量能提升睡眠质量,但过度疲劳反而会影响入睡。
睡前进行15-20分钟亲子互动,如讲故事、轻抚背部等能缓解焦虑。对于入学适应期或家庭变故的儿童,可通过绘画、沙盘等游戏方式进行情绪疏导。持续夜惊或梦魇的儿童建议记录睡眠日记,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家长应避免在睡前批评或施加压力。
家长需持续观察2-4周睡眠改善情况,记录入睡时间、夜醒次数等指标。若调整后仍存在频繁夜醒、打鼾、白天嗜睡等情况,应及时就诊排除睡眠呼吸暂停、过敏性疾病等病理因素。日常可配合薰衣草精油香薰、足部按摩等辅助手段,但6岁以下儿童使用芳香疗法需谨慎。建立稳定的睡前程序需要家长耐心引导,避免因睡眠问题产生亲子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