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裂孔白内障如何治疗

4.75万次浏览

王卫 副主任医师

王卫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黄斑裂孔合并白内障可通过玻璃体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激光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黄斑裂孔通常与玻璃体牵拉、高度近视等因素有关,白内障多由晶状体老化、代谢异常等引起,两者并存时需综合评估手术顺序。

1、玻璃体切除术

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黄斑裂孔的核心手段,通过切除玻璃体解除对视网膜的牵拉。手术需在显微镜下操作,可能联合内界膜剥离促进裂孔闭合。术后需保持俯卧位1-2周帮助视网膜复位,可能出现暂时性眼压升高或出血。该手术对黄斑裂孔闭合率较高,但需评估白内障程度决定是否同期处理。

2、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超声乳化术通过乳化吸除混浊晶状体改善视力,适用于影响眼底观察或视觉质量的白内障。手术切口仅2-3毫米,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若黄斑裂孔未稳定时先行此手术,可能因玻璃体扰动加重裂孔。术前需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黄斑状态,术中避免后囊膜破裂。

3、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通常在超声乳化术后同期完成,可矫正屈光不正。根据眼底情况可选择单焦点、多焦点或散光矫正型晶状体。黄斑裂孔患者宜选用单焦点晶状体减少视觉干扰,术后需密切随访黄斑变化。植入前需测量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避免屈光误差影响术后视力恢复。

4、激光治疗

激光光凝可用于封闭黄斑裂孔边缘防止扩大,或处理伴随的视网膜病变。采用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可减少视网膜损伤,需避开中心凹区域。该治疗多作为手术辅助手段,单独使用对全层裂孔效果有限。治疗后可能出现暂时性视物变形,需配合玻璃体腔注气术增强疗效。

5、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术后炎症或并发症,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控制感染,溴芬酸钠滴眼液减轻水肿。口服甲钴胺片可辅助神经修复,卵磷脂络合碘片改善视网膜代谢。药物无法逆转裂孔或晶状体混浊,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滴用含激素类眼药。

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或揉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日常佩戴防紫外线眼镜保护视网膜,增加深色蔬菜水果摄入补充叶黄素。定期复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监测黄斑状态,若出现视物变形或视力骤降需立即就诊。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疾病,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持适度室内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