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叶副主任医师
怀孕期间得糖尿病通常是指妊娠期糖尿病,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增强、遗传因素、肥胖、年龄过大等因素有关。妊娠期糖尿病可通过饮食控制、适当运动、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孕妇定期产检,及时监测血糖水平。
怀孕后胎盘分泌的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等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强。此时孕妇的胰腺需要分泌更多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若胰岛功能不足则可能引发妊娠期糖尿病。日常需减少精制糖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等。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患病概率较高,尤其直系亲属患2型糖尿病时更需警惕。这类孕妇孕前应筛查血糖,孕期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定期进行糖耐量试验。
孕前体重指数超过30或孕期体重增长过快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肥胖孕妇体内游离脂肪酸增多,进一步抑制胰岛素信号传导。建议孕前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孕期每周体重增长不超过0.5公斤,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
35岁以上高龄孕妇胰岛功能逐渐衰退,叠加妊娠激素影响更易出现糖代谢异常。这类人群孕早期就应开始血糖监测,避免久坐不动,可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注射液或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控制血糖。
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孕妇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基础,怀孕后更易发展为妊娠期糖尿病。可能与高雄激素水平、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多饮多尿、皮肤瘙痒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二甲双胍肠溶片或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配合低糖饮食管理。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6-12周需复查糖耐量试验,此后每3年筛查一次糖尿病。日常饮食注意粗细粮搭配,每日摄入膳食纤维不少于25克,选择清蒸、炖煮等低油烹饪方式。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孕妇瑜伽、游泳等,避免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定期监测血糖并记录数据,出现视力模糊、严重口渴等症状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