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同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外科
婴儿夜间哭闹可能由饥饿、肠绞痛、睡眠环境不适、生理性需求或疾病因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改善睡眠环境、腹部按摩等方式缓解。
新生儿胃容量较小,需频繁喂养。若睡前未摄入足够奶量,夜间易因饥饿哭闹。建议家长记录喂养时间,睡前适当增加母乳或配方奶量。哺乳后竖抱拍嗝10-15分钟,避免胀气加重不适。观察婴儿是否有觅食反射、吮吸手指等饥饿信号。
多发生于2周至4月龄婴儿,可能与肠道发育不成熟有关。表现为固定时段剧烈哭闹、面部涨红、双腿蜷曲。家长可用温热手掌顺时针按摩婴儿腹部,或采取飞机抱姿势缓解。肠绞痛通常随月龄增长自行消退,若持续超过3小时需就医排除肠套叠等急症。
室温超过26℃或低于20℃、衣物过厚、尿布潮湿均可能引发哭闹。建议保持卧室温度22-24℃,使用纯棉透气寝具,夜间每2-3小时检查尿布。避免强光直射,可启用柔和小夜灯。部分婴儿对声音敏感,需注意降低环境噪音。
出牙期牙龈肿胀、鼻塞呼吸不畅、皮肤褶皱处淹红等均可能导致夜间不适。出牙期可提供冷藏牙胶缓解疼痛,鼻塞时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清洁,皮肤问题需保持干燥并涂抹氧化锌软膏。建立固定的睡前程序如洗澡、抚触有助于婴儿放松。
中耳炎、尿路感染、胃食管反流等疾病常引起持续性哭闹。中耳炎多伴随抓耳、发热,可使用阿莫西林颗粒抗感染;尿路感染可能出现排尿哭闹,需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胃食管反流建议喂奶后保持斜坡体位,严重者需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混悬液。若哭闹伴随呕吐、发热或精神萎靡应立即就医。
家长应建立规律的喂养和睡眠时间表,白天通过游戏消耗婴儿精力,但避免过度刺激。记录哭闹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安抚效果,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哺乳期母亲需注意饮食,减少摄入易产气的豆类、洋葱等食物。若尝试常规安抚方法无效,或哭闹伴随异常症状,应及时至儿科就诊排除严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