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化脓性骨髓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开放性骨折污染、邻近组织感染扩散及血源性感染四种原因引起。化脓性骨髓炎是细菌侵入骨组织引发的炎症反应,常见于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发热及活动受限。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化脓性骨髓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可通过皮肤破损或手术切口侵入骨骼。该菌产生的毒素和酶会破坏骨组织,导致骨质溶解和脓肿形成。患者可能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治疗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严重者需手术清创。
骨折端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时,土壤、异物中的细菌可能污染骨组织。创伤后未及时清创或消毒不彻底会增加感染风险。X线可见骨折线周围骨质破坏。早期需彻底清创并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后期可能需植入抗生素骨水泥。
皮肤脓肿、褥疮或关节感染等邻近病灶的细菌可穿透骨膜侵犯骨骼。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继发的骨髓炎属于此类。核磁共振能清晰显示感染范围。除使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外,还需控制原发感染灶。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肺炎、中耳炎等,细菌可能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儿童长骨干骺端血管丰富更易受累。血培养可明确病原体。需长期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联合利福平胶囊,疗程通常持续4-6周。
预防化脓性骨髓炎需重视伤口消毒处理,及时治疗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出现持续骨痛伴发热时应尽早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但须限制辛辣刺激食物。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