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中医治疗胃胀气效果较好,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拔罐、饮食调节等方式缓解症状。胃胀气多由脾胃虚弱、肝气郁结、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中医辨证施治能有效改善胃肠功能。
中医常用香砂六君丸、保和丸、柴胡疏肝散等方剂治疗胃胀气。香砂六君丸适用于脾胃虚弱型胀气,含人参、白术等成分;保和丸针对食积气滞,含山楂、神曲等消食药材;柴胡疏肝散适合肝郁气滞型,含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气药物。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辨证开方,避免自行用药。
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可调节胃肠蠕动,每次留针15-30分钟。艾灸神阙、气海等穴位能温阳健脾,适用于寒性胀气。针灸通过刺激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对功能性胃肠紊乱效果显著,但需专业医师操作。
顺时针摩腹5-10分钟可促进肠排气,点按脾俞、胃俞等背俞穴能健脾和胃。捏脊疗法对儿童积食胀气尤为适用。推拿手法需轻柔适度,避免饭后立即进行,合并消化道出血或肠梗阻者禁用。
在背部膀胱经或腹部穴位留罐5-10分钟,能散寒化湿、行气活血。闪罐法适用于气滞型胀气,走罐法则对湿阻中焦更有效。皮肤破损、孕妇及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拔罐。
建议少量多餐,避免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可饮用陈皮山楂茶、生姜红糖水等药膳。焦三仙煮水代茶饮有助于消食化积。饮食需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同时保持情绪舒畅。
中医治疗期间需忌食生冷油腻,保持规律作息。若胀气伴随持续腹痛、呕血或体重下降,应及时进行胃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日常可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配合穴位按压足三里,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