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结肠炎可能由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异常、饮食刺激、药物损伤等原因引起。结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部分结肠炎患者存在家族聚集倾向,可能与特定基因突变有关。这类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较弱,易受外界刺激损伤。日常需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减少肠道负担。若出现持续腹痛腹泻,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调节免疫反应。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急性结肠炎常见诱因,如志贺菌、沙门菌等病原体侵袭肠黏膜。典型表现为发热伴黏液脓血便。确诊需进行粪便培养,治疗可选用左氧氟沙星片、蒙脱石散等抗感染药物,同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自身免疫反应过度激活会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病变,患者体内存在异常抗体攻击结肠组织。常见症状为反复腹痛与里急后重。需长期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严重时需注射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调节免疫。
长期摄入辛辣食物、酒精或过敏食物可能损伤结肠黏膜。这类患者通常有明确的饮食诱因史,停止刺激后症状可缓解。建议采用低渣饮食,适量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避免进食坚果等粗纤维食物。
非甾体抗炎药或抗生素滥用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诱发伪膜性肠炎等病变。典型表现为用药后水样腹泻。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重建菌群,严重者需静脉输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控制感染。
结肠炎患者日常应保持低纤维、低脂饮食,避免乳制品及生冷食物刺激。规律记录排便情况,注意观察粪便性状变化。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肠蠕动,但急性发作期需卧床休息。若出现持续发热、血便或体重下降,须及时复查肠镜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