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可通过观察黄疸持续时间、胆红素水平变化及暂停母乳喂养后症状缓解情况判断。母乳性黄疸通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等因素有关。
母乳性黄疸多见于出生后1周左右,黄疸程度较轻,血清胆红素水平多在205-342微摩尔每升之间。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理想,大小便颜色正常。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3个月,但胆红素水平通常不会持续升高。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后,胆红素水平可明显下降,恢复母乳喂养后胆红素水平可能再次轻度升高。
需要与病理性黄疸鉴别时,若出现黄疸出现时间早、进展快、程度重,伴有精神差、吃奶减少、发热、呕吐、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或胆红素水平超过342微摩尔每升,需考虑其他病理性因素。病理性黄疸可能与新生儿溶血病、感染、胆道闭锁等疾病有关,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母乳性黄疸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可继续母乳喂养。若胆红素水平较高,可遵医嘱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家长应定期监测宝宝黄疸变化,保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自行使用药物或偏方,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