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孩脸部撞击后出现硬块不消退,可通过冷敷消肿、热敷促进吸收、外用药物缓解、按摩促进循环、就医检查等方式治疗。硬块不消可能与局部血肿、软组织损伤、骨折、感染、瘢痕增生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肿胀、疼痛、皮肤变色、触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撞击后24-48小时内建议家长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于硬块处,每次10-15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进行。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缓解肿胀疼痛。注意避免冻伤,冷敷时用薄布隔开皮肤。若孩子抗拒,可将冷敷物换成冷藏后的金属勺子等小物件。
48小时后若硬块仍存在,家长可用40℃左右温热毛巾敷于患处,每日3-4次,每次15分钟。热敷能扩张血管促进淤血吸收,缓解肌肉僵硬。可配合轻轻按压硬块边缘,但避开眼球等脆弱部位。热敷后涂抹少量婴儿油保湿,防止皮肤干燥。
遵医嘱可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硬结;肝素钠软膏预防血栓形成;积雪苷霜软膏促进创伤修复。药物需薄涂后轻揉至吸收,每日2-3次。避免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膏,防止儿童皮肤过敏。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
家长洗净双手后,用指腹以硬块为中心向外螺旋按摩,力度以孩子能耐受为准,每次5分钟,每日2次。按摩可配合婴儿按摩油减少摩擦,促进淋巴回流。注意避开开放性伤口或发红发热区域,若硬块变软后出现波动感应立即停止。
若硬块持续2周未消、直径超过3厘米、伴随发热或视力改变,需及时就诊儿科或整形外科。医生可能通过超声检查判断血肿范围,X线排除骨折,血常规检测感染指标。严重血肿需穿刺抽吸,合并骨折需复位固定,感染需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避免孩子揉搓或挤压硬块,睡眠时调整姿势避免患侧受压。饮食可增加猕猴桃、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促进组织修复,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恢复期间暂停剧烈运动,但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观察硬块大小、质地变化及伴随症状,记录后就医时提供给医生参考。若硬块逐渐变软缩小,肤色恢复正常,通常提示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