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肛门失禁可通过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治疗、药物治疗、注射填充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肛门失禁可能与括约肌损伤、神经系统病变、直肠脱垂、肛管直肠手术史、慢性腹泻等因素有关。
通过有规律地收缩和放松肛门括约肌,增强盆底肌肉力量。可采用凯格尔运动,每日重复进行3-4组,每组收缩保持5-10秒。坚持训练有助于改善轻度肛门失禁,尤其对产后或老年性肌肉松弛效果较好。训练时需保持正常呼吸,避免腹部用力。
借助仪器将肛门括约肌的收缩信号转化为视觉或听觉反馈,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肌肉控制方法。每周治疗2-3次,通常需要10-15次疗程。适用于神经调节异常导致的失禁,能提高患者对直肠充盈感的敏感性。治疗期间需配合医生指导调整训练强度。
对于腹泻型失禁可使用蒙脱石散吸附肠道水分,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减缓肠蠕动。神经源性失禁可尝试甲钴胺片营养神经。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注意观察便秘、腹胀等副作用。感染性腹泻需联用诺氟沙星胶囊等抗菌药物控制原发病。
在肛门括约肌周围注射胶原蛋白或硅胶等生物材料,增加肛管闭合压力。适用于轻度括约肌缺损患者,效果可持续6-12个月。操作需在肛肠科门诊完成,可能出现短暂肛门坠胀感。治疗后需保持大便软化,避免用力排便导致填充物移位。
重度括约肌损伤可选择括约肌修补术或人工括约肌植入术,直肠脱垂需行直肠固定术。术后需禁食3-5天,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存在伤口感染、排便困难等风险,需定期复查评估功能恢复情况。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手术耐受性。
肛门失禁患者日常应保持肛周清洁干燥,使用温和的湿巾清洁,避免碱性肥皂刺激。饮食注意补充膳食纤维,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可选用成人护理垫应对紧急情况,穿着宽松棉质内衣减少皮肤摩擦。建议记录排便日记帮助医生评估病情变化,避免久坐久站加重盆底负担。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便血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