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吐奶打嗝可通过调整喂养姿势、拍嗝、控制奶量、腹部按摩、使用药物等方式处理。吐奶打嗝通常由喂养不当、胃肠功能未完善、胃食管反流、乳糖不耐受、呼吸道感染等原因引起。
喂养时保持婴儿头部高于腹部,采用半直立姿势。母乳喂养时让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奶瓶喂养时奶嘴需充满奶液避免吸入空气。喂奶后竖抱15-20分钟,利用重力作用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家长需观察婴儿吮吸节奏,出现急促吞咽时应暂停喂养。
喂养中途及结束后进行拍嗝,将婴儿竖抱于肩部,手掌呈空心状由下至上轻拍背部。每次拍嗝持续3-5分钟,可重复进行直至打出嗝声。若拍嗝后仍出现吐奶,可尝试让婴儿俯卧于家长膝盖上轻拍。早产儿拍嗝时需特别注意支撑头颈部。
按婴儿体重计算单次喂养量,新生儿每次60-90毫升,每2-3小时喂养一次。避免过度喂养,奶瓶喂养时可选择小孔奶嘴控制流速。家长需记录每日吐奶次数及量,若单次吐奶量超过喂养量一半应就医。两餐间可喂少量温水冲洗食道。
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手指并拢用指腹轻柔施压,每次5-10分钟。按摩前将双手搓热,可在婴儿腹部涂抹婴儿按摩油。按摩后做蹬自行车式腿部运动帮助排气。合并肠绞痛时可热敷腹部,温度不超过40摄氏度。
胃食管反流可遵医嘱使用磷酸铝凝胶保护胃黏膜,乳糖不耐受需更换无乳糖配方奶。细菌感染引起的吐奶需使用阿莫西林颗粒抗感染,肠蠕动异常可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菌群。频繁吐奶伴体重不增时,可能需使用多潘立酮混悬液促进胃排空。
日常应注意喂养器具消毒,奶液温度保持在37-40摄氏度。吐奶后及时清洁口鼻,避免呛咳引发吸入性肺炎。记录吐奶时间、频率及伴随症状,若出现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带血或胆汁、哭闹拒食等情况应立即就医。6个月后随着辅食添加及胃肠发育,吐奶现象多会自然缓解。